按照《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工作进度要求,6月,《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支持政策》将出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进程将进入提速期。 “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面临的三个瓶颈是:技术、市场、配套设施。”近日,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陈全世如是说。在已进行的新能源汽车小规模试点运行中,暴露出电池技术的一些问题。陈全世表示,对于大规模商业化而言,电池技术仍然需要进一步成熟完善。另有技术专家称,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目前在电池电力驱动系统效率、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快速充电材料、大规模生产工艺设计、电池使用寿命、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等方面与国外仍有差距,部分关键零部件技术未获突破,仍然依赖进口,成本控制待加强。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电动汽车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罗玉涛则建议,成立产业联盟,联合进行动力总成及关键零部件的攻关及产业化。 技术成熟与成本控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两个难点,也是国家出台扶持政策的出发点。陈全世认为,政策扶持方面,现已出台的10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十城千辆”示范运行,新能源汽车购买给予补贴等政策自下而上启动市场,路径准确鲜明,对于该产业是重大利好,但关键还要看能否最终落实。 陈全世表示,《规划》提出的“到2011年新能源汽车形成50万辆的产能”实现较有把握,但这一产能到时能否完全实现则要看市场需求;“新能源汽车销量要占到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则要看消费者的认可程度,能否实现目前难下定论。
|
免责声明:本站登载此文仅出于信息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及其描述,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QQ:26887486),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 |
关键字:新能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