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军对长城汽车“技术实力强但传播不足”的感慨,折射出中国车企在技术研发与品牌营销之间的常见矛盾。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这一问题:
一、长城汽车的技术实力体现在何处?
-
垂直供应链优势:长城旗下蜂巢能源(电池)、蜂巢易创(动力总成)、毫末智行(自动驾驶)等子公司形成完整技术闭环,尤其在混动领域,DHT技术兼顾性能与油耗平衡。
-
全球化研发布局:在德国、日本、美国等地设立研发中心,2022年研发投入达121亿元(营收占比4.3%),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
专利积累:截至2023年,累计专利授权超1.3万件,其中新能源领域专利占比30%,氢能技术专利居国内车企首位。
二、为何陷入“不会讲故事”的困境?
-
品牌矩阵分散:哈弗、WEY、坦克、欧拉、沙龙五大品牌定位重叠,传播资源分散。例如,欧拉主打女性市场,但技术亮点常被“猫系命名”弱化。
-
营销模式传统:过度依赖经销商体系,新媒体营销滞后。数据显示,长城2023年线上声量仅为比亚迪的1/3,用户UGC内容产出量低40%。
-
技术语言晦涩:柠檬平台、咖啡智能等技术品牌缺乏具象化解读,普通消费者难以感知其与驾乘体验的直接关联。
三、行业对比:新势力如何建立技术话语权?
-
比亚迪:通过“刀片电池针刺实验”等可视化传播,将技术参数转化为安全认知;借助DM-i“超低油耗”标签占领用户心智。
-
蔚来:以“换电3分钟”构建服务技术双壁垒,NIO Day年度发布会形成仪式化传播。
-
理想:聚焦“家庭用车”场景,将增程式技术劣势转化为“无续航焦虑”的差异化认知。
四、破局路径建议
-
场景化技术营销:将9速DCT变速箱的平顺性转化为“穿越318国道无顿挫”的真实路测视频,用场景替代参数。
-
用户共创体系:借鉴坦克APP的改装社群运营,搭建技术体验官体系,让用户参与越野学院、新能源技术公开课。
-
跨界技术背书:与航天科技合作氢能研发,联合中科院发布智能驾驶白皮书,提升技术公信力。
-
全球化叙事重构:突出泰国罗勇工厂、欧洲碰撞测试五星成绩,用国际化认证反哺国内品牌势能。
五、深层思考:技术型企业的传播哲学
技术传播需平衡专业性与普适性,既不能陷入“工程师思维”的自说自话,也不能流于营销噱头。如博世通过“科技成就生活之美”将零部件技术转化为生活价值,长城可借鉴此类“技术人文主义”叙事,将硬核技术融入用户生活故事,构建“可靠的技术伙伴”品牌人格。
当前汽车产业竞争已进入“技术+认知”的双重较量期,长城汽车需在保持研发投入的同时,建立“技术翻译”机制,让沉默的专利库转化为可感知的用户价值,方能在智能化下半场实现品牌跃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