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新规,再次将AEB引入舆论中心。谁曾想,此前一直争论不休的AEB功能,将成为汽车标配。
日前,备受关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以下简称“新国标”)意见征求阶段已经结束。该标准将替代现行国标GB/T 39901-2021,计划于2028年1月1日正式实施。
新国标从现行的推荐性国家标准,升级为强制国家标准,并且要求M1和N1类汽车强制标配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安全要求升级的同时,覆盖车型也再次扩大。从“推荐项”变成“强制项”,新国标把一个技术议题推上了安全平权的谈判桌:安全不能只是部分车型的特权。

图片来源: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新国标的到来,也为AEB产业链带来了新挑战。全国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1-4月,我国乘用车整体AEB装车率达到60.1%,新能源乘用车市场AEB装车率达到64.3%。尽管我国新车AEB标配率近六成,依旧有40%的空白区间需要补充完整。
所幸的是,新国标落地倒计时,业内有供应商推出单雷达AEB方案,完成了技术、安全与成本“不可能三角”的最优解,用一颗毫米波雷达把安全普惠到最广大的驾驶者。
“安全平权”的终点,就是让每一辆车,在紧急关头都拥有同一毫秒的刹车决心。
新国标倒计时:AEB从“有没有”变成“够不够用”
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Automatic Emergency Braking)是一项汽车主动安全技术。
基于感知设备,如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或ADAS摄像头等,感知前方可能与车辆、行人或其他交通参与者所发生的碰撞风险,并通过系统自动触发执行机构来实施制动,以避免碰撞或减轻碰撞程度。
新国标从推荐性标准升级为强制性标准,带来的最核心化是让AEB的装配从“有没有”变为“够不够用”。特别是在安全方面,除了要求车辆强制安装AEB之外,还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
总体来看,新国标有三大核心变化。第一,车型适用范围扩大。根据新国标的要求,所有M1类乘用车(轿车、SUV、MPV等)和N1类轻型载货汽车(总质量≤3.5吨)强制装备AEB系统,这将覆盖中国90%以上轻型车辆。
第二,技术要求全面升级。新国标新增对行人、自行车、踏板式两轮摩托车等弱势道路使用者的识别能力要求,并增加交叉路口、右转跟车等复杂场景测试。
与此同时,新国标还要求车对车试验通过率不低于90%、车对行人/自行车试验通过率不低于80%。这一标准不仅高于现行推荐性国标,还与欧盟UN-R152法规保持同步。
第三,性能指标大幅提升。新国标针对AEB触发的时速上限和下限均做出新要求,要求M1类乘用车的AEB系统必须在10km/h—80km/h速度区间内激活,N1类车型在10km/h—60km/h速度区间内。
此外,针对静止前车,试验车(M1)速由旧国标的30km/h,提高到80km/h,且要求在40km/h时速下保证完全避免碰撞。制动时每秒降低的时速必须不小于5.0m/s²,旧版标准则为4.0m/s²。针对前方慢行车辆(时速为20km/h),试验车速提高到了最高80km/h。针对前方制动车辆(时速为50km/h),两车间隔40米。
新国标的另一边,则是AEB需要翻过的“三座大山”。根据乘联会的数据,我国新车AEB装配率达到60%左右,那么还有40%的新车尚未标配AEB,原因何在?
当前,行业还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AEB才能在未来全面普及。一、成本大山。以单摄像头方案为例,尽管成本已经很低,但是叠加标定、支架、线束后依旧会增加,对于追求性价比的车型而言,装配成本依旧高昂。我们看到8-10万元左右的售价车型,AEB装配率非常低。
二、可靠性大山。比如,我们看纯视觉AEB方案,主要依赖摄像头进行感知。摄像头在雨雾、逆光、黑夜场景性能骤降,导致误报或漏报,主机厂也不敢把“事故责任”全部押注在视觉算法上。
三、技术大山。AEB系统并不是“装一个传感器”的简单加法题,而是“感知—决策—执行”全链路耦合。AEB系统的开发和优化需要实现高度协同和紧密耦合,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都可能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
在新国标到来之际,AEB已经从“功能加分题”变成“生死必答题”,需要加装AEB的车型急需一条“既实惠又靠谱”全新方案。
单雷达AEB方案:把技术实力放进一颗毫米波雷达
新国标的出台,为汽车安全产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在当前市场充斥着各种“伪AEB”方案的背景下,新国标对辅助驾驶方案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技术研发能力、产品可靠性、成本控制能力以及规模化量产落地能力。
大陆集团凭借超过25年的毫米波雷达技术积累和丰富的系统开发经验,针对中国市场的需求进行了深度本地化开发,在近期推出了全面满足新国标的极具性价比的单雷达AEB解决方案。
这不仅是对法规要求的完美契合,更是技术实力、安全性能与成本效益三重均衡的典范。这套方案极致压缩硬件成本,让消费者无需承担过高的成本,就能享受到更安全的驾驶体验。同时,在性能上不打折扣,助力车企全面满足法规要求,持续保持市场竞争力。

图片来源:大陆集团
首先,这得益于该方案采用了大陆集团高性能的第六代前向毫米波雷达ARS620。
单雷达AEB方案利用了毫米波雷达的第一大优势——全天候运行。与另一类常见的单摄像头方案相比,单雷达方案不受光线和恶劣天气的影响。无论是夜晚行驶、大雨天、大雾天还是其他复杂环境,该方案都能保持AEB系统高效稳定的运行。这种可靠性在关键时刻能够挽救生命,为驾驶者提供全方位全时段的安全守护。
此外,毫米波雷达还有第二大优势——对距离和速度的极高探测精度。毫米波雷达这方面的表现优于摄像头,甚至优于激光雷达。
这款前雷达ARS620,还融合了如Launch on Package(LoP)技术、波导天线、CCM步进线性调频、超分辨算法和抗干扰技术等多项先进技术,拥有行业领先的探测性能:对于四轮车辆、摩托车的最远探测距离达到280米;对行人的最远探测距离达174米;水平方向视场角(FOV)±60°,垂直方向视场角(FOV)±20°;具有垂直方向探测能力,可输出动静态目标的高度属性,如可通行、可穿越等信息。
其次,做好单雷达AEB方案,要求供应商兼具毫米波雷达专家和系统量产专家的双重角色。涉及安全根本,AEB是一个容错率极低的系统功能,传统的系统方案商多以视觉路线为主,具备量产能力的毫米波雷达玩家少之又少。
大陆集团一方面在雷达领域积累深厚,从2亿颗雷达的交付中积累了宝贵的硬件设计、天线设计以及雷达信号处理的技术财富;另一方面,作为全球领先的系统方案提供商,拥有丰富的系统级量产经验。
大陆集团AEB系统(如1R1V系统)已经在丰田、大众等众多车型上实现了全球量产,经过多年的市场考验,其稳定性和鲁棒性得到了充分验证。大陆集团不仅做到了把AEB塞进一颗前雷达里,还能额外塞进ACC(自适应巡航控制,Adaptive Cruise Control)功能。
将平权贯彻到底:让安全普惠成为产业共识
然而,单雷达AEB方案并非谁都能轻易实现。它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强大的系统开发能力和丰富的量产经验。大陆集团凭借其在雷达领域的领先地位和系统级解决方案的能力,成功地将单雷达AEB方案推向市场,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如果说技术实力只是其中一环,成本上的优势则是单雷达AEB方案的致胜法宝。大陆集团单雷达AEB方案非常适配于追求性价比的入门级乘用车型,以及追求实用的营运型商用车辆,很好地解决了这些车型成本敏感的问题。
这正是未来AEB装配的重点市场。根据全国乘联会的细分统计数据,我们发现不同价位车型装配率差异显著:40万以上车型,AEB装配率达100%;15-40万元车型,AEB装配率80%以上;10-15万元车型,AEB装配率约58.5%;10万元以下车型,AEB装配率仅6.5%。
大陆集团的单雷达AEB方案,瞄准AEB装配的空白市场,通过低成本、高价值方案,助力这些车型满足新国标要求,实现安全技术“从无到有”的突破。

图片来源:大陆集团
新国标的技术导向,也与大陆集团的主推方向不谋而合。新国标发布之际,行业也正经历一场关于AEB技术路线的激烈争论。从整个行业情况来看,AEB技术路线有毫米波雷达、纯视觉和多传感器融合多种方案。
通过对征求意见稿的解析,我们发现新国标并未强制要求装配特定的传感器。可见新国标也考虑到不同技术路线的特点,因此并未指定必须标配哪一类传感器,意在为不同的技术路线留出更多的发展空间。
让绝大部分车型标配AEB,实现安全平权,才是新国标的最终目标。大陆集团正是要通过单雷达AEB方案,让安全技术向全市场下沉,促进辅助驾驶安全的普惠化。
通过将高端雷达技术应用于入门级车型,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享受到与高端车型同源的安全技术。这种技术普惠的理念,不仅提升了整个行业的安全水平,也为消费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安全保障。
不管是在M1类乘用车领域,还是N1类商用车板块,大陆集团单雷达AEB方案都可以通过算法定制适配不同车型参数(长度、轴距等),安装于前保险杠即可满足各类车型需求。
还要指出的是,针对营运车型(如物流车等高频运营车辆),AEB方案的强制搭载,将有效减少营运车事故率,从而降低车辆保险费用,形成“安装成本—保费节省”的正向循环,可谓一举两得。
以低成本高性能方案,持续降低安全技术的普及门槛,推动AEB从“高端车型专属”向“全车型标配”演进,是大陆集团安全平权的新主张。
盖世小结
当法规把AEB写进强制清单,大陆集团用一颗ARS620雷达告诉行业,“技术平权不是低价低质,而是用规模、经验和系统能力,把最先进的安全技术做成所有人买得起、用得好的标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