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本是好车 无奈进口
不久前几个朋友吃饭,席间一位“小有闲钱”的老友问我一句:“你觉得SMART那车怎样?”我只顾胡吃海塞,哪里容得多想,顺嘴应道:“挺不错的”,便继续喝酒吃肉,他嘟囔句“听说国内要上市了,预售16到21万”,便无多问。
几天前酒囊饭袋们再聚首,这厮见了我跳脚便骂:“你这汽车记者的工作算是白干了,怎么推荐个欧洲QQ给我?!”
原来这鸟人不久前受不了经销商的蛊惑,被即将在国内上市的SMART勾搭得意乱情迷,认为开上这款车在北京街头一亮相,简直就是当下时尚先锋的代表外加成功青年的象征,好不威风!遂决定动用闲钱出手一台,尤其在听了我“挺不错”的评价后更是对SMART崇拜有加(平日聊车时在我口中几乎没有好车),险些去下订单。
不料期间出了变故。前不久他被派到法国某些“大的城市”走了走,看到满街奔驰SMART犹如小虫般遍地乱窜,而且开车人一点儿也没有“时尚先锋”范儿,无非就是些都市单身小青年而已——这顿时捣了他的胃口,大有被忽悠之感,外加想到差点儿为辆“欧洲QQ”花中级车的价格埋单,更是心生毒火,随即便把这口恶气出在我这个“伪专业人士”头上。
我一肚子委屈。SMART是时尚标签我早就清楚,从产品创意以及设计上讲,这款车确实称得上是伟大作品——至少它比当下的各种微车要漂亮、环保许多吧
SMART在欧洲就是一穷人代步车我也知道——1万欧元上下的售价只比一辆入门配置的法标206多不到哪儿去,更是比POLO、GOLF这样的小车便宜不少,相比更时尚的外观和实用的功能,SMART在当地确实不算贵。
关键问题是,朋友,您没跟我说您要在国内买它啊!
小车在欧洲的立命之本
SMART在欧洲受欢迎无非源自两个方面——时尚与实用。
说到时尚,SMART1998年在法兰克福车展上首次发布时确实迷倒了不少红男绿女。工程师们将仅有的两个座椅协调地融进不到3米的小巧车身中去,而时尚的设计和讲究的做工都为“都市车”的概念开创了新的里程碑。如今SMART已经发展到第二代,更加精致的外观和内饰以及不断衍生出的Coupe、Cabrio、Forfour、BRABUS版本等车型无疑巩固了它在微型都市车潮流中的领导地位,更吸引了无数拥趸为之疯狂。
说到实用,SMART在开发时便有非常强的指向——要为都市青年提供一款便捷、省油、安全又有面子的交通工具。说得详细一点就是,无论是狭小的路边停车位还是只有两车宽的小巷,SMART都能游刃其间;而在繁忙且有秩序的公路上,SMART可以轻松跟上车流且不会费掉太多燃油;同时一旦发生事故,周到的设计也可以给驾驶者提供足够的保护。
如果说“时尚”是SMART在欧洲大城市流行多年的动力,那么极其适合欧洲市场“实用”则是SMART生存甚至诞生的基础。
其实回过头看许多伟大的经典小型车,比如大众甲壳虫,比如MINI,比如2CV,他们身上具有的所谓时尚气息无一不是建立在前辈靠实用、靠亲民所积攒的口碑与人气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些车型虽然今天已被视为时尚符号,但在他们传奇起点的那些鼻祖车型也许只不过是辆简陋甚至受人嘲笑的廉价四轮汽车而已。
当奔驰向中国市场引进SMART的时候,却只提到它的时尚与前卫,不多提它的实用与实际。以致像我朋友那样的一批热血青年只片面认识到SMART是一款比甲壳虫和MiniCooper更容易买到的“时尚标志”,而忽视了这款车在中国已经远远脱离了它的立足之本。
缺乏实用支撑的“空洞”时尚
奔驰在中国推广SMART时狂炫“品味”与“时尚”,不提它的实用性的做法的确属于成心选择性失明。其理由并不难理解。
在欧洲,SMART满足了人们对一辆城市用车的最基本需求又兼具传递时尚、表达个性的功能,花个1万来欧置办一辆并不算贵。那么多人捧它,说明它还是一款“亲民”的车型。
在中国情况大不一样,首先,中国大部分城市的街道并没有巴黎或伦敦那样拥挤,而且即便担心停车的问题,谁也犯不着花16万元就为自己的车比QQ短一米;其次,中国的油价贵是贵,但还没到离谱的水平,就算到了离谱的水平,飞度的1.3发动机,QQ的0.8发动机同样也能应付,纵使你SMART的发动机再有能耐,也省不出买车时比人家QQ车主多花几辆车钱的成本。
在严重不靠谱的售价面前,SMART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也只能靠几句空洞的口号或者哗众取宠的“自动售卖机”搭建,脱离了群众的“时尚”有如空中楼阁一般可望而不可及——朋友一句“欧洲QQ”直接将“精灵”打回了原形。
当然,如果有人非要跟我掰扯“时尚坐标和品牌内涵是无价之宝”,“花钱买环保”,“花钱买个性”云云,我也只好收声——你愿意花足够买辆迈腾或蒙迪欧的钱去挤在一辆四米见方的小车里面秀“时尚”、秀“品味”,谁又能说什么呢?自己埋单就行。
对了,说到埋单,我那位去过法国见识了“欧洲QQ”而大彻大悟的仁兄当天豪爽地结了酒菜钱——在他看来,及时扼杀买进口SMART的念头,跟从奔驰4S店里捡回个大钱包没什么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