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来了,可以说是汽车行业内的一大盛事!所有厂家,所有媒体,所有能参与进来的以及想参与而又不能参与的,都想跟车展搭上个边儿。甚至发小广告的都要在车展的停车场来发。足以证明上海车展的人气和重要性。
其他都是配角,车展的主角当然是各个汽车厂家了,无论国内国外的,都要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来应对这次国际汽车界的大事,就连日内瓦车展都没参与的厂家也来到了上海。
国内的厂家更是不遗余力。因为种种原因,多数国内厂家还没有走出国门,没有参与到国际车展的行列之中,所以国内的几大车展更要下足功夫,出够风头才肯罢休。
车展上最抢眼的当然是车,汽车厂家也当然要拿出自己最强的新车来展示给媒体,展示给参观者。也希望藉此来表现自己的实力。可是这些表面风光的展台,技术含量真的那么高吗?各个厂家拿出的也都是自己的真技术,真本事吗?
国内厂家走高端路线,百万豪车纷纷亮相
第一个把我雷到的(虽然一直不大爱用这个词,但是我发现放在这里还很合适)是吉利。早在车展前几个星期,吉利GE就以高端车的形象露面,而且被成为是中国的劳斯莱斯。
 吉利豪车,据称售价100万左右
我前看后看左看右看里看外看,它确实很像劳斯莱斯。后座还开创性的弄成了一个豪华沙发,并与前排隔离,好像是教皇的座驾。配置可以说是很豪华,但没有想到老板坐在后面是不是觉得很闷,想让秘书陪同都没地方。
看到了这个车,并没有什么奇怪的想法,不过是觉得这是吉利的又一个模仿的车型,而且在模仿中还有一定的创新,值得鼓励。但是听到李书福懂事长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这个车可能要卖到100万左右的时候,我确实被雷倒了(注意,前边是雷到,这里是雷倒)。
不知道这100万的决策是怎么定的,就算你把按摩座椅羊皮垫,最棒的影音系统,各种电子设备都装到这个车上,也值不了这么多钱吧。而且,汽车本身并不是说把一些豪华装备装进去就可以说是一个豪华汽车。汽车更重要的是地盘,是动力,是驾乘的舒适。以我以前对吉利多数车型的驾驶和乘坐感受来说,无论从动力还是从底盘的调教来说,吉利还真的很需要再进一步努力。不知道这款车能不能在这些方面给我们带来惊喜。
另外,到目前为止,吉利并没有大排量的发动机。虽然收购了世界上第二大的变速箱公司,但也不可能只靠一个变速箱就改变全车的整体性能。底盘的调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更主要的是,从品牌上来说,吉利也还不具备生产豪华车的资本。不过。被称为汽车狂人的李书福一向喜欢抛重磅炸弹,我们也见怪不怪了。
 已经在好几届车展上亮过像的红旗豪车
除此之外,还有身长超过6米,价超300万的红旗HQE;号称与奔驰同平台的荣威N95L;长城、长安的大排量车型等等,都显示出国产品牌不甘只生产经济型车,纷纷向豪华车大踏步前进的豪迈气概。
每个厂家都有新能源,电动车已经上牌上路
比亚迪E6、F3DM、F6DM,长城欧拉,海马ME,众泰2008ev,奇瑞S18……
数不过来了,总之每个厂家都有自己的电动车,甚至新能源车。我相信不少老外看到以后会对中国新能源车的开发速度感到惊奇!
在去年之前,我们还只听说比亚迪在利用自己的优势研制电动汽车,而且还是从双模式混合动力开始,其他厂家并没有涉足这个领域。
 众泰电动车,已经上了牌子的车
但是在比亚迪发布了F3DM之后,仿佛带来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各个厂家都在短时间内推出了自己的电动汽车。甚至已经有的车上了牌子,上路跑了起来。有的消费者看到这样的消息后,就到处打听哪里能买到电动车,除了比亚迪可以把车给部分集团客户以外,得到的结论都是目前还没有渠道可以买到。
不知道您做何感想,反正我是认为大多数厂家并没有真实的技术,只是摆出一个车,告诉你,我们也可以做电动车。可是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东方之子燃料电池版
 东方之子生物燃料版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07年的上海车展上,奇瑞在展台上摆出了一排的东方之子,告诉大家这一辆是燃料电池,那一辆是生物柴油,那一辆是灵活燃料,还有一系列的什么可变燃烧速率,发动机停缸,无障碍乘坐等等技术都应用到展台上的各款车型上。当我们试图与展台工作人员沟通去看一下发动机仓的时候,却被阻止,号称技术保密。在随后的两年里,并没有看到奇瑞在这些方面有什么动作。在售的和在研制的绝大多数还是汽油车。
几十款新车同时亮相
连续几届车展以来,奇瑞和吉利每次都推出十几甚至几十款新车,各种造型,千奇百怪,让人看的眼花缭乱的同时也会佩服一下两个厂家的研发能力。
摆出来还不算完,有时候还小吹一下牛皮,号称展台上的车会在短时间内全部量产。可在车展过去以后,这事就再也没人提了。
其实稍微用一下脑子就可以想的出来,十几款甚至二十几款全新的车型,不可能在一年或者两年内全部投产,更何况,仔细观察一下展台上的车就知道,有的只是一个模型,甚至连油泥模型都不是。这样的“车”怎么投产。
务实才是最重要的
说了这么多,有一点要说明一下,本文的目的并不是要揭露谁的缺点,也不是要指责谁的错误。也许我们没有达到厂家的那种境界,理解不了人家到底为什么这么做,不过还是想表达一个自己的观点:不要盲目的膨胀,打肿脸充胖子只能自己吃亏。国产品牌的车型无论在车辆技术还是在售后服务上,还都赶不上国际大品牌的车,我们唯一有的优势就是价格优势。国产品牌做的最大的贡献也许就是把中国汽车的价格拉了下来。
但是我们并不希望看到中国汽车永远停留在一个低质廉价的水平。与其去做一些假大空的事情,不如踏踏实实的把自己的质量做好。只有做好了基础的东西,我们才有能力制造百万元的豪车,有能力研究出领先世界的新能源车。
如今的经济形式并不是很好,虽然中国的汽车市场还是一片繁荣。在国际大品牌都在努力瘦身的时候,我们自主品牌也不要盲目的自大。自主品牌摆脱初期低质低价的品牌形象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但是在提升的过程中也要同时做好质量与服务,工薪阶层穿上高档西装也不会被认为是富豪。品牌的提升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来不得半点虚假,盲目的膨胀只能带来更快的衰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