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剑涛告诉记者,该海缆采用联盟商业模式,产品要求高。其中印象深刻的就是在我们与欧美厂家多轮竞标,以优秀的技术和商务方案获取中标函之后,客户仍然坚持聘用独立的第三方西方顾问对华为海缆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进行全面的技术和质量审计,这是合同签订和生效的前提。“而这些顾问都是来自欧美,甚至之前在竞争对手厂家有较长时间的工作经历,对华为的要求格外异常严格。最终我们顺利地通过了西方顾问数周的严格审计,获得了西方顾问和最终客户的认可,签订了合同并且完成顺利交付商用验收。”
根据TechnologySystemsCorporation报告,按照近四年项目签约长度总量计算,美国的泰科、法国的阿尔卡特朗讯、日本的NEC,排名前三,华为则排名第四。但可以看到自2015年以来,华为的海洋业务从总量上逐渐超过日本,成为行业第三。
从行业的“Nobody”到与欧美厂商同台竞技的“Somebody”,华为用了十年时间。
未来机会与挑战
自1989年首个海缆系统诞生至2018年,海缆市场经历了多个发展周期。
“1988年到1989年为诞生期,美英法之间的首个越洋海底光缆(TAT-8)系统建成,该海底光缆全长6700公里,每对的传输速率为每秒280兆比特。1990年代之后的互联网让海底光缆的铺设数量和里程数进入到了稳定发展期,但爆发期则得益于1999年到2002年的欧洲通信市场开放,各大运营商蜂拥而上投资海缆业务。而后经过了互联网泡沫,海缆业务进入了五年的萧条期。”长江证券通信此前发布的一份海缆报告提到,从2008年到2017年,全球3G、4G建设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让海底光缆进入稳步发展期,但真正的繁荣将会从今年开始。
长江证券通信认为,一方面海底光缆的寿命周期为25年,TeleGeography数据显示,1998~2002年为历史上第一个海缆建设爆发期,5年共铺设海缆50万到60万公里。而这一波铺设高峰预计将在2018~2022年将迎来一波替换高峰。另一方面,流量爆发趋势长期持续。其中中东和非洲有着最快的增速,而亚太流量将在2019年占据全球移动数据流量的39%。不过目前海缆密度却远远低于北美欧洲海缆密度。
胡坚波在上述亚太海缆峰会上表示,总体海缆数量中国和美国相差8倍,人均的海缆带宽差距更大,但中国互联网流量呈现快速增长,海缆的布局应该提速。
而在毛生江看来,处于发展黄金期的海缆行业也在发生着内部的“裂变”。
“这种变化发生在三方面,第一,以数据中心为基础的云计算服务作为海缆建设最新的驱动力,与海缆行业的交互越来越紧密,这一趋势引导行业内部寻求与数据中心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实现协同发展。第二,伴随着互联网企业等内容服务供应商成为海缆新的投资者,目前行业投资主体主要为互联网内容服务商、电信运营商、私人投资者、政府、海缆运营商等,各个主体活跃性高,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第三,海缆行业的投资具有高门槛、高投资、高回报等特点,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与私人投资者开始聚焦海缆产业,共同探讨新的资金模式,促进海缆项目吸引力的提升。”毛生江说。
行业变化中,互联网企业的入局最受关注。
今年年初,得益于云业务增长的谷歌宣布将于明年新建三条新海底光缆,帮助继续扩展全球云计算业务。按照谷歌高级工程副总裁的说法,过去三年谷歌在网络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已经超过300亿美元。这三条海底光缆的参与投资额也将破亿,预计2019年全部建成。
对于为何科技公司自己牵头铺设海底光缆,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一方面是为了拥有更高带宽、更快传输速度的网络;另一方面还有备份的需求,一旦一处服务器出现故障会马上切换到另外一边。”
而从建缆的过程来说,谷歌和其他电信运营商都是俱乐部的形式铺设海缆,即合作建设、共同维护,如果一条光缆出现通信故障,可以相互临时借用光缆资源。其中的差异在于,运营商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比科技公司更多的光缆,它们希望光缆更加稳定,其中可能会以牺牲部分性能为代价,而科技公司会性能优先。
对于华为来说,谷歌等互联网企业的入局并不是坏事。
“海缆行业在过往,主要的运营投资方是电信运营商,OTT也就是我们说的互联网公司,它们因为自身巨大的国际互联需求越来越多投入到海缆的投资、运营和产权控制。华为海洋是作为海缆行业的解决方案总承包商,是为传统运营商和新投资的互联网公司提供建设和服务的,华为海洋与互联网公司在海缆行业没有竞争关系,我们也希望OTT能更开放性地考虑和选择华为海洋的产品和服务。”许剑涛对记者说。
在他看来,目前中国自主建设的海缆还比较少,同时中国主要的互联网公司,阿里、腾讯、百度等还没有开始投资海缆系统。“但我们认为随着它们全球业务的快速增长,这一天会很快来到,华为希望利用自身优势更好地服务好这些中国互联网公司出海和实现全球的海缆互联。”
许剑涛所说的机会点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是国际出口带宽的需求增长。 |